EMI校務研究議題
【111學年校務研究】
議題:「EMI課程的現況與師生所需協助之探討」
研究方式:意見調查問卷及進行師生焦點團體訪談。
研究方向:
1.探討EMI教師於教學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、所需要的協助與自行評估學生之學習動機。
2.了解學生選修EMI課程的學習心態、學習行為與情緒焦慮問題。
研究結果:
1.教師授課建議部分:
| 主題 | 重點摘要 |
|---|---|
| 1.執行目標訂定,取得師生共識 | ●確立推動目的並取得教師與學生的共識。 ●確立目標可決定課程定調走向普遍化或菁英化。 ●採取鼓勵的態度,以利精進教學方式及內容。 |
| 2.教師培訓持續推動 | ●培訓教師使其具備開設 EMI 課程的能力和信心。 ●建立教師對EMI課程的認同和支持,以推動課程普及化。 ●強化教師教學方法和策略,以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內容。 ●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溝通技巧,以增強學習效果。 ●確保教師具備評估和反思的能力,以調整 EMI 課程品質。 |
| 3.校園整體國際化提升策略 | ●制定其他配套措施,如國際交流活動。 ●增強教師國際視野和專業發展,如研討會及教師培訓課程。 ●營造雙語校園環境,如舉辦跨文化交流活動。 |
| 4.課程成效定位與訂定 | ●確立「好的」EMI 課程的定位。 ●釐清中英文授課,對學生受益及學習體驗。 ●確保EMI課程的品質和效果。 |
2.學生建議部分:
| 主題 | 重點摘要 |
|---|---|
| 1.課程互動性增加 | ●鼓勵課程進行小組討論,增加學生互動機會。 ●可提供多元科技的互動平台,如線上討論、即時互動軟體。 |
| 2.課程選擇性增加 | ●可提供修畢課程學生,持續選課的機會。 ●可納入EMI選修課程為常態。 |
| 3.自評英文進步、態度變為積極 | ●產生興趣並自主學習英文。 ●降低對英文的恐懼感。 ●提高使用英文溝通及交流。 |
| 4.增加課程配套、吸引學生選課 | ●可增加課程獎勵措施,如獎學金。 ●申請出國擔任交換學生優先錄取。 |
【112學年校務研究】
議題:「EMI課程的現況、學生的修課動機與面臨挑戰之探討」
研究方式:意見調查問卷及進行學生焦點團體訪談。
研究方向:
1.探討修課學生學習英文及選擇EMI課程的動機。
2.探討學生在課堂中所面臨的挑戰。
3.探討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的解決策略。
研究結果:
| 主題 | 重點摘要 |
|---|---|
| 1.課程動機 |
●追求職業與經濟提升機會。 |
| 2.課程收穫 | ●提升英語開口勇氣及聽力理解。 ●把握一對一與老師對談的機會。 ●參與授課老師鼓勵的比賽活動。 ●增進與老師和外籍生交流的機會。 ●增強專業知識和實作能力。 |
| 3.課程最大的挑戰 | ●克服單字及專業術語的理解困難。 ●提高使用英文會話。 |
| 4.學生建議 |
●提供額外英語解釋及多樣說明方式。 |
【113學年校務研究】
議題:「EMI學生修課動機與英文能力變化之探討」
研究方式:問卷調查及英文能力前後測數據分析。
研究方向:
1.探討學生學習英文及選擇EMI課程的主要動機。
2.分析學生修課後英文能力之變化。
3.檢視課程對學生英語實際成效及學習反饋。
| 主題 | 重點摘要 |
|---|---|
| 1. 課程動機 | ● 與前一年相比,學生在學習英文的七大因素動機中整體分數下降,特別是「渴望成為全球公民」與「學校提供的誘因」兩項差距達統計顯著。 ● 學生學習英文與選修EMI課程的前三大主因與前一年一致,依序為:「追求職業與經濟提升」、「成為全球公民」、「與外國人溝通與聯繫」。 ● 顯示學生的學習動機結構穩定,主要出於自我提升而非外在誘因。 ● 「學校提供的誘因」由前一年第五名降至第七名,為所有因素中最低分,顯示學生並非為了獎學金或優惠而選課。 |
| 2. 課程收穫 | ● EMI課程讓學生能在英文環境中學習專業知識,部分學生表示在語言使用上有一定熟悉度提升。 ● EMI學習經驗有助於學生理解專業知識與英文間的連結,培養雙重能力。 ● 研究指出,教師若能在課堂中加入語言活動,將有助學生在專業與語言上同步成長。 ●可納入EMI選修課程為常態。 |
| 3. 課程最大的挑戰 |
● 工程學院學生在Speaking與Writing部分後測成績低於前測;管理學院在Core Skill(聽與讀)與Speaking下降;人設學院在Core Skill上亦有退步。 ● 顯示目前EMI課程中語言輸入量與使用機會不足,一週一堂的接觸頻率無法產生明顯語言成效。 |
| 4. 學生建議 | ● EMI課程應融入英語能力培養元素,如小組討論、專業英語任務或即時互動練習。 ● 建議教師提供更多英文解釋與多樣化教學策略,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。 ● 學校可規劃持續性的英語支持環境,如建立英語交流社群、擴充英語活動與資源。 |



